2025医疗器械经济信息发布会召开!国创中心主任郑海荣院士作主旨演讲

2025/10/23 16:20:04 来源:医药经济报

10月21—22日,经国家药监局批准,由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方所”)主办,《医药经济报》承办的“2025医疗器械经济信息发布会”在安徽合肥召开。

大会期间,南方所发布《2025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其核心数据直观展现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增长态势。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营业收入达1.35万亿元。2025年,国内医疗需求稳步增长,中高端产品全球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国产化率持续提升,器械出口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南方所测算,2025年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营业收入将同比增长约5%,达1.42万亿元左右。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需求引领的多重驱动下,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升级的跨越式发展。如今,面对健康需求升级与科技革命浪潮,产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

医疗器械行业是生物学、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行业。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活力迸发,持续多年保持稳步增长。医疗器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郑海荣发表题为《人工智能与医疗器械创新》的主旨演讲。他表示,医学是最需要、最适合发展人工智能的领域之一,关乎健康维护和疾病治疗。现阶段,医学人工智能正迅速发展,其方法已从依赖特征工程和人类知识编码,转变为利用生成式大模型处理跨尺度多模态复杂生物医学信号与疾病表征,以直接提升人类疾病精准诊疗和健康维护能力。

WechatIMG195.jpg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研究范式,引发医疗器械革新,将驱动医疗器械突破物理、计算、应用三大极限。其中,物理极限包括超高分辨率、超灵敏信号检测、高精度与低时延、深层组织三维成像;计算极限包括高维跨尺度数据、数据融合与关联计算、海量存储与带宽限制;应用极限包括个性化精准化诊疗需求、覆盖筛诊疗管全流程、探索诊疗新方法。

医学成像已经从最早基于物理发现、发现大病灶的物理成像时代,进入信息技术驱动、发现小病灶的数字成像时代。而在人工智能助力下,未来的医学成像也将发生变革,迈向分子影像与智能算法结合的功能成像时代,实现精准医学和早期诊疗。

郑海荣院士认为,未来人工智能的演变将经历数据智能、物理智能、生物智能三个阶段。其中,数据智能大模型将依赖算力在内容创作、数据分析等领域达到人类水平;物理智能则是通过传感器实现智能体,智能驾驶、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将具备环境感知、精细操作和决策能力;生物智能或通过脑机接口实现人机融合,传输存储智力,赋能物理世界,实现真正人工智能。

创新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活水源头,唯有创新方可突破产业发展限制,激发产业发展潜力。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创新产品上市数屡创新高,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实现重大突破,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