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七届高交会今日开幕,国创中心携高端医械成果亮相
11月14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正式拉开帷幕。本届高交会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以“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共创未来”为主题,会期三天。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携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同亮相9号馆“国之重器、科技巨头产业链”专区(9号馆A001),国创中心集中呈现了医学成像、医用材料等方向的突破性成果,展现我国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自主创新与产业转化能力。

现场直击,解锁医械宝藏科技

开展首日,国创中心两款代表性产品——膜式氧合器与三维非切片式组织病理成像系统受到专业观众与行业人士的广泛关注。
膜式氧合器
膜式氧合器,又称人工肺,是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核心部件,其内部是由高透气性和生物相容性的中空纤维膜膜丝构成。工作时,血液流经氧合器,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与膜丝内的氧气基于压差实现置换,从而在体外实现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

国创中心贾伟博士研发团队突破了中空纤维膜材料连续化制备与无损编织等多项关键技术,建立起从“膜丝制备—织物编织—氧合器封装”的全流程自主生产体系。目前,自研PMP膜丝年产能已达30000平方米,核心性能比肩国际先进水平,可广泛应用于ECMO、体外二氧化碳清除、器官灌注保护等多个临床场景。
三维非切片式组织病理成像系统
由国创中心赫家烨博士团队的孵化企业明准医疗带来的三维非切片式组织病理成像系统,则代表了病理检验从二维到三维的范式跃迁。

该系统基于无毒性和可逆性组织透明技术、荧光标记策略和新型光片显微镜方法,可提供完整样本的丰富3D组织结构信息和细胞异质性信息,并为下游分析完整保留有价值的临床样本。基于三维显微成像的新型空间组织学及空间组学技术可大大提升复杂组织结构空间构型分析能力。
现场交流,从技术参数到临床应用的多元探讨
展会现场,工作人员通过实物展示、动态演示与系统讲解,向到场嘉宾介绍了多项成果的研发背景、核心性能与应用前景。众多医院专家、企业代表与投资机构围绕产品技术细节、临床适配路径与潜在合作模式,与团队展开了深入交流。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亦现场展示了多项与国创中心协同研发的在研平台与产品,进一步体现了“产学研医”深度融合在推动技术转化与产业升级中的关键作用。
被誉为“中国科技第一展”的高交会,始终是创新成果展示与产业生态融合的重要平台。国创中心连续四年参展,系统展示了国家级平台在推动医疗器械全链条创新中的战略布局与产业使命。本届展会上,国创中心呈现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从核心部件、成像系统到产学研协同的完整产业化路径实践,展现了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系统化推进能力。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这类具备明确产业化路径的系统级成果,正持续推动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